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具有六十多年歷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樂團造就了一批藝術人才,保留了一批在全省、全國獲獎作品,如:《姑蘇情》《蘇南小調》《竹歌》《楊柳青青》《江南春色》《楓橋夜泊》《烽火臺》《梅花吟》《棲霞鐘鼓》《八段景》《春江花月夜》等。多年的藝術生涯使樂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錄制了數十張激光唱片在國內外出版、發行,其中有很多是樂團優秀保留曲目,在這些曲目演奏中,始終體現出了身處江南水鄉的樂團表達柔美細膩感情風格以及對各類樂曲演奏的把控能力,為海內外廣大聽眾所矚目,為同行和專家們所稱道。近年來,邀請了省內外專家為樂團量身打造,推出大型民族管弦樂《風雅秦淮》《眾志成城》等。 樂團先后與海內外數十位著名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和音樂團體成功合作。參與了許多重大的民樂活動尤其在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的系列活動中,樂團均擔任開閉幕式的演出及比賽活動的全面保障等重要任務,受到各方好評和充分肯定。樂團“江南絲竹”小組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向人們展示了這一源于江蘇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奏形式的精髓,享譽海內外。在完美體現原汁原味傳統民族音樂的同時,還推出了具有現代氣息的“新絲竹女子民樂組合”表演形式和內容。 樂團曾出訪了美國、英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法國、瑞士、意大利、丹麥、馬耳他、日本、新加坡、捷克、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土庫曼斯坦、馬其頓、朝鮮、韓國、緬甸、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廣獲國內外聽眾的贊譽。
《海納百川》音樂會介紹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推出大型民族管弦樂《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民族管弦樂音樂會是一臺匯聚了江蘇作曲家部分民族管弦樂作品的音樂會。本臺音樂會曲目豐富多樣,風格各異,樂團將在指揮家王愛康、常暢的執棒下演奏《凱旋》《長干行》《梅蘭芳》《魏晉風度》《煙波浩淼》《花影》《桃花扇》《楓橋夜泊》《海納百川》等曲目,整臺音樂會展現了我省作曲家的創作高度及品味,情景交融,氣勢磅礴,值得期待。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是一個具有六十多年歷史的樂團,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造就了一批藝術人才,保留了一批在全省、全國獲獎的優秀作品。多年的藝術生涯使樂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近年來,樂團錄制了數十張激光唱片在國內外出版、發行,其中有很多是樂團優秀保留曲目。在這些曲目演奏中,始終體現出了身處江南水鄉的樂團表達柔美細膩感情風格以及對各類樂曲演奏的把控能力,為海內外廣大聽眾所矚目,為同行和專家們所稱道。
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大型民族管弦音樂會《眾志成城》,集全團之力精心創排,回顧與謳歌,大國風貌,盡收管弦,高亢交響,彰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再現改革開放40年來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民族管弦樂《黃河》 由作曲家姜瑩改編,樂曲氣勢磅礴。將1939年,在那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冼星海寫的偉大作品《黃河》大合唱和1969年殷承宗等作曲家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兩者融合,為觀眾獻上了一首民族交響版本的作品。樂曲《我和我的祖國》,熟悉的旋律引起了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二胡協奏曲《雪山魂塑》帶觀眾們經歷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時的莊嚴瞬間帶來巨大的沖擊力量,堅定的長征精神猶如青山上的石雕永遠銘刻在人類的歷史記憶中!王云飛作曲的《大潮》伴隨著弦樂的磅礴之勢,壯觀的大潮浮現眼前,一幅大江東去、匯聚入海之奔騰畫卷展開。全曲以宏大的氣勢、博大的胸襟謳歌了新時代浙江人民勇于開拓、昂首闊步的時代弄潮兒精神,禮贊了偉大祖國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 下半場的音樂會樂團副團長,著名作曲家王嘯冰為樂團創作的《眾志成城》,正值2020年跨年之際,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之中,一切的力量、一切的意志,匯聚成滾滾洪流,奏響了凝聚民族精神的“ 眾志成城”之宏偉交響! 作曲家謹以此曲,向所有為抗擊疫情作出貢獻的人們致敬! 音樂會最后上演的是王丹紅創作的《太陽頌》,樂曲四個樂章,為我們展示了祖國大地上的西南風情以及我國少數民族的生活民俗風貌,將祖國多民族特色的生產生活帶到我們耳畔,其深邃的情感內涵與磅礴的氣勢更為我們展現了壯美雄渾的大地風光。作品集中表現了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堅韌的生命力量,這種力量正如祖國大地那般厚重和堅強,伴隨著《太陽頌》的奏響象征著中華民族在新時代不斷崛起!
《風雅秦淮》音樂會介紹江蘇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大型民族管弦樂《風雅秦淮》由序曲《十里秦淮》、上篇《春在秦淮兩岸邊》、下篇《槳聲燈影秦淮河》及尾聲《秦淮流韻》組成。作品全部樂曲由朱昌耀、吳小平、杜小甦、王嘯冰、潘磊、崔安強、朱寧、裴子天等江蘇著名作曲家與優秀中青年作曲家共同創作,著名指揮家常暢執棒,青年歌唱新秀趙藝宇、優秀青年演奏員王思霄、雷煥然及民族樂團首席陳靜等擔任獨唱及獨奏。在近兩個小時的演出中,《風雅秦淮》通過民樂合奏、人聲及琵琶、古箏、二胡等樂器與樂隊合作的形式,從人文景觀、民風民俗、文化傳承和詩詞演繹等不同角度,生動而藝術化的展現了十里秦淮的獨特風韻。整部作品,猶如一部以音符繪就的金陵古都千年風俗史,既有《心祈文廟》《秦淮流韻》的恢弘氣勢,也有《元宵燈會》《朱雀橋上過花轎》的諧趣細節,還有如《秦淮月》《鳳凰臺憶》《烏衣巷隨想》《桃葉臨渡》的飄逸寫意,濃墨重彩與工筆細描相結合,使人沉醉其中。整場演出氛圍熱烈,每一支曲目結束,場內都會響起熱烈的掌聲,引發強烈的共鳴。 “《風雅秦淮》是一部‘潤物細無聲’類型的作品,整部作品給人的感受如同觀賞名畫<清明上河圖>與<千里江山圖>一樣,能夠使人在不知不覺中為之沉醉?!?